《俄乌战局越烧越旺,特朗普终于醒悟:中国不动一兵一卒,美国却学不会这手》
特朗普从竞选时放话"24小时结束俄乌冲突",到上任半年战场越打越大,这才发现华盛顿始终学不会北京的平衡术。
没给过一颗子弹,却在国际场合说的话越来越有分量。当特朗普发现硬来不管用,终究还是走了拜登的老路——一边施压一边送武器,双管齐下。
7月14日白宫会见北约秘书长吕特时,这位前总统甩出狠话:50天内俄乌再谈不拢,就对俄罗斯商品加征100%的惩罚性关税,连带买能源的第三方也要挨刀。所谓"次级制裁",说白了就是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那套逻辑——中国印度买俄油就是在支持战争,必须对两国出口商品征收500%关税。
华盛顿算盘打得响:直接制裁莫斯科效果有限,逼其他国家选边站才能掐断俄罗斯钱袋子。与此同时,美军通过北约向基辅输送"爱国者"导弹,费用全让欧洲盟友买单。
展开剩余71%据彭博社报道,美军下财年要采购13773枚爱国者导弹,预算飙到13亿美元,是原来的四倍。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哪是帮乌克兰?分明是借战争做军火生意。欧洲掏钱,美国供货,乌克兰要防空,最后只有华盛顿赚得盆满钵满。
莫斯科方面早有察觉。普京在电视节目中直言:与西方的矛盾根子在大国博弈,不是意识形态。90年代北约承诺不东扩,结果西方集体撒谎。俄罗斯现在明白,不以主权国家姿态捍卫利益,永远得不到尊重。
欧洲内部早就不齐心。德国瑞典主张掏现役装备,芬兰丹麦主张集体采购。多数国家虽然欢迎"爱国者",但高昂的部署成本、漫长的培训周期、体系融合难题,让欧洲议会吵成一团。更别说特朗普硬摊派100%军费,让盟友在道义和钱包之间左右为难。
基辅也在自救。泽连斯基7月14日会见美特使凯洛格时提出三点:和欧洲联合生产武器、集体采购装备、反制俄罗斯的"援助国"。这摆明了不想当要饭的,要自己定规则。
伦敦的算盘更精。2022年伊斯坦布尔谈判本可成功,时任首相约翰逊硬是飞往基辅搅黄和谈。2025年6月新首相斯塔默和查尔斯国王高规格接待泽连斯基,继续拱火。这种"离岸平衡术",本质是用最低成本换最大地区影响力。
反观北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站队、不军援、不喊口号,该提方案时递政治解决文件,该沉默时绝不乱说话。2023年3月中俄联合声明明确支持政治解决,随后发布的《中国立场》文件主张联合国框架下谈判,得到巴西、印尼等新兴国家支持。
近日俄外长拉夫罗夫访华参加上合会议,双方谈朝鲜、伊朗、乌克兰,核心就一条:劝和但不添乱,谈稳但不拱火。对比华盛顿的混乱、布鲁塞尔的分裂、基辅的摇摆,北京展现的是真正的大国智慧——不浪费资源,不激化矛盾,不被"选边站"绑架。
特朗普看懂了却学不会:既想当火上浇油的"拱火者",又不愿当掏钱的"冤大头"。制裁、施压、援助试了个遍,战场没停火,俄罗斯没让步。问题不在工具不够多,而是华盛顿根本没想明白——真正的稳定靠合作,真正的和平靠平衡,靠武力压制只会适得其反。
发布于:山西省同创优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