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中山,一场以“岁修”为名的文化遗产守护行动正悄然改变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图景。面对全市568处不可移动文物中476处未定级文物的保护困境,中山市创新推出“文物岁修制度”,以每年5万元以下的小额补助覆盖市保及未定级文物的日常保养,让低级别文物摆脱“无人问津”的尴尬,实现从“抢救性修缮”到“预防性保护”的范式转变。
制度破冰:破解“钱从哪来、谁来修缮”困局
南朗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江的巡检记录本上,曾密密麻麻记录着113处市保以下文物的残损清单:木门缺失、瓦面渗水、白蚁蛀蚀……这些集体或私人所有的文物因缺乏专项资金,长期陷入“修缮难”的恶性循环。2023年,中山市印发《不可移动文物岁修资金管理办法》,对全市未定级文物实施全覆盖全额补助,首批188个项目即获543万元资金支持。南朗街道简氏大宗祠的修缮便是典型案例——这座始建于1723年的祠堂,因年久失修面临木结构朽化风险,在岁修资金支持下,过梁裂缝修补、瓦面补漏、门扇漆面修复等工程迅速落地,村民重拾集体活动的场所,祠堂婚宴预订量同比增长30%。
展开剩余57%专业护航:从“草台班子”到“资质团队”
岁修制度不仅解决资金难题,更以标准化流程重塑修缮质量。火炬开发区五星白庙东五巷20号碉楼的业主长期旅居海外,二楼天花板霉烂、电线裸露、白蚁肆虐的隐患长期悬而未决。街道通过岁修资金招标专业团队,完成天花板防潮处理、电路改造及白蚁防治,业主感慨:“政府出钱、专业施工,终于不用再担心房子塌了。”数据显示,2023年南朗街道130万元岁修资金覆盖73处文物,涵盖除草、灭火器更换、局部修补等32类项目,文物巡查合格率提升至98%。
活化新生:从“历史标本”到“生活场景”
岁修制度与农文旅融合的化学反应正在显现。三乡镇雍陌村圣堂庙经岁修后,引入非遗展演与文创市集,游客量同比增长50%;南区街道曹边村武侯庙变身乡村书屋,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00批次。更令人瞩目的是红色遗址的活化——南朗关塘村白鸽队队部旧址经屋顶补漏、墙面翻新后,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红色教育基地,学生团队计划开发的钥匙扣文创产品即将上线。中山市文物局文化遗产科科长吴荣超指出:“岁修不是让文物‘焕然一新’,而是通过‘最小干预’延续其生命力,让老建筑重新成为社区生活的载体。”
如今,中山的文物岁修制度已从地方实践升格为全国样板,获评国家文物局2023年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这场以“小修小补”守护“大历史”的探索,正为全国低级别文物保护提供可复制的路径——当每一处门楣灰塑、每一块阶砖青苔都被纳入日常照料,文化遗产才能真正摆脱“修缮—破败—再修缮”的轮回,在岁月长河中永续传承。
发布于:河北省同创优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