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8月12日讯(记者 吴亮)在新疆西天山支脉乌孙山北麓、奔腾的伊犁河南岸,一条蜿蜒百里的“巨龙”已静静流淌了两个多世纪。这条被当地各族群众亲切称为"母亲渠"的察布查尔大渠,至今仍在润泽着这片富饶的土地。
图为察布查尔大渠。中国网记者 吴亮 摄
近日,“治水兴水看新疆”采访团走进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实地探访这项凝聚民族团结智慧的水利工程奇迹。察布查尔,这个在锡伯语中意为"粮仓"的地方,正是因为这条"布哈"(大渠)的存在,才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塞外粮仓。
据史料记载,这条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人工大渠,是锡伯族军民历时七年,用最原始的工具一锹一镐开凿而成。全长约100公里的大渠,将伊犁河水源源不断地引入干涸的土地。如今,它仍灌溉着12个乡镇场的34万亩良田,支撑着全县40%以上的粮食产量。
展开剩余56%图为伊犁河流经弯道时形成的漩涡。中国网记者 吴亮 摄
站在渠首远眺,清澈的渠水奔流不息。据介绍,当年修建者创造性地利用伊犁河流经弯道时形成的漩涡作为自然动力,通过精妙的设计实现了无坝引水,解决了南岸地势高、引水难的技术难题。这项充满智慧的水利工程,至今仍令现代水利专家赞叹不已。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水利局局长秦安川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国网记者 吴亮 摄
依托悠久的农耕传统和"母亲渠"的丰沛水源滋养,这片沃土已发展成为新疆最大的水稻种植基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水利局局长秦安川表示,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全县已构建起“一河、三扬、四干、九灌”的大水网格局,灌溉总面积达24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65万亩。“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渠系建设及现代化改造工程,使得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从原来的0.4提升至0.61。”他说。
【责任编辑:刘峻凌】
发布于:北京市同创优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