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逼普京摊牌?美乌密谋打击莫斯科,中俄如何破解次级制裁困局?
最近国际局势再起波澜——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独立日当天与泽连斯基通话时,突然抛出一个敏感问题:“如果美国提供远程武器,乌军能否直接打击莫斯科?”据《金融时报》,特朗普还追加追问:“圣彼得堡也能打吗?”
这通电话堪称“一个敢问,一个敢答”。泽连斯基直接回应:“只要你给武器,完全没问题。”但美乌真有胆量迈出这一步吗?要知道,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不仅是俄罗斯政治经济中心,更是其战略安全的“最后防线”。
从调停者到施压者:特朗普的“变脸”逻辑
过去半年,特朗普一直以“和平使者”自居,声称“24小时结束冲突”。但现实是,他先是在7月14日威胁俄罗斯:“50天内不谈判,就征收史上最严关税”;紧接着又被曝出与普京的“糟糕通话”——因俄方拒绝按美方方案谈判,特朗普气得直呼“这通电话很糟糕”。
展开剩余63%就在此时,他转向泽连斯基抛出“打击莫斯科”的选项。分析认为,这或是特朗普的“极限施压”套路:通过模糊表态制造威慑,既避免选民指责“升级战争”,又迫使普京坐上谈判桌。
俄罗斯的反制棋局:东进朝鲜,联手中国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俄罗斯选择“西守东攻”。7月11日,俄外长拉夫罗夫突访朝鲜,与金正恩会面;三天后,他又现身天津,出席上合组织外长会并与中国外长王毅会谈。
这一连串动作释放明确信号:在西方围堵下,俄罗斯正加速“战略东移”。朝鲜的军事合作潜力、中国的能源与市场,成为俄罗斯破解制裁的关键支点。正如俄方所言:“西边被围堵,东边求突破。”
次级制裁阴影:中俄如何破局?
特朗普的“50天通牒”背后,更危险的杀招是“次级制裁”——即惩罚与俄罗斯交易的外国企业。例如,美国曾以次级制裁逼退欧洲与伊朗的合作。如今,中俄能源、粮食贸易虽已采用本币结算,但运输、保险等环节仍可能被“卡脖子”。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俄贸易额同比下降6.9%,汽车出口更是腰斩。但危机中也有转机:高附加值产品(如机电设备)出口逆势增长28%,跨境电商通过“中亚迂回”规避部分壁垒。正如专家所言:“中俄合作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制裁只会倒逼出更坚韧的供应链。”
发布于:山西省同创优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